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职场指南 > 职场八卦 > 如何看待招工难——访劳动保障部就业司于法鸣
如何看待招工难——访劳动保障部就业司于法鸣
作者: 时间:2010/8/30 阅读:1624次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地区不时出现“招工难”问题,另一方面全国城镇需就业的人数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仍在积累。如何科学分析“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近日,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专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司长于法鸣。

    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是否出现转折性“拐点”?

    记者:最近,围绕所谓“民工荒”问题,社会各界广泛争议。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正面临转折性“拐点”,劳动力市场开始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剩余”阶段,甚至面临“短缺”危机,多年来支撑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人们想知道,多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是否正在发生改变?

    于法鸣: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从“十一五”期间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从同期劳动力的需求看,每年可新增约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两项相抵后,我国年度劳动力供需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人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人以上。

    因此,从总体上看,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

    记者:那么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招工难”是怎么回事?“招工难”集中在哪类企业或行业?

    于法鸣: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正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从供求情况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高于农民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农研中心等部门统计,近年来农民工数量连续保持在年均5%以上的增长速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2003年以来企业春季招用农民工的岗位年净增率保持在10%至15%,2007年被调查企业中有近九成在春节后计划招用新员工,用工需求比春节前净增13%。

    从用工单位看,招不到农民工的主要是一些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企业(行业),以民营企业居多。

    从用工需求对象看,不能满足的主要是年轻工人(特别是女工)以及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熟练操作工。在调查企业招不到或招不满农民工的原因中,有30%的企业认为“农民工不少,但符合工作要求的不多”;24%的企业认为“工资偏低”。

        “招工难”实质上是“技工荒”吗?

    记者: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总体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引发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于法鸣:首先,劳动力市场供求出现地区性变化。过去东部沿海地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城乡就业收入的差距能够吸引大量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近年来,随着中西部经济发展,一批加工产业向内地转移,不少农村劳动者选择就地就近就业,而不是出外打工。

    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年龄和性别的需求与供给出现差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初的调查表明,近六成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近三成的岗位要求年龄在26岁至35岁之间。在性别方面,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一直高于男性。而在外出劳动者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女性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记者:前几年,有人认为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但最近的“招工难”显示,一些地方甚至连普通工人都缺,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于法鸣:目前,企业用工条件要求与农民工自身素质存在差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初对企业的调查显示,37%的新增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近10%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对农民工的调查则显示,虽然其中有三分之二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但近半数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只接受过15天内简单培训的占25%,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仅占13%。

    因此,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平衡是导致部分地区企业“招工难”的基础性原因。此外,劳动力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也加重了结构性失衡。

      “民工荒”的根源是否是“权益荒”?

    记者:我们在基层调研发现,目前农民工从一些大中城市向本地区“回流”,与他们的工资长期偏低、难以增资、工作环境差、缺乏福利保障等权益缺失有关,有人甚至提出当前“民工荒”的根源在“权利荒”。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于法鸣:从劳动力供求市场看,一些企业仍维持原来的用工理念,没有看到新生代的农民工有更强的权益意识,对劳动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有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目前招工困难的主要是那些条件比较艰苦、经常加班、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的企业;而那些待遇较好、管理规范、收入较高的企业依然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部分农民工春节后不想返回原单位工作的原因,认为“工资太低”的占51%,“加班太多吃不消”的占22%,两者合计占73%。其他原因包括“学不到技术”(占14%),“没什么前途”(占16%)等,与2006年相比,由于“工资太低”而不回原单位的比例上升了8个百分点。

    记者:看来农民工会计算“进城打工”和“回流农村”的成本哪个更高。那么,“招工难”还有什么原因?

    于法鸣:从产品市场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状况比较好。从2003年开始,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以上。尤其是外贸出口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自然增加了对农民工的需求。由于劳动力市场调整滞后于产品市场的调整,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综上所述,局部的劳动力短缺和“招工难”既有劳动力市场客观变化的因素,也有相关企业、劳动者的主观因素,还有政府工作的因素。

        “四策并举”破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

    记者:可以看出,当前劳动力市场既存在总量矛盾,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地区性矛盾,因此需要综合治理,应主要从哪些方面采取对策措施?

    于法鸣:“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

    为此,首先应进一步落实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业。当务之急是妥善解决拖欠工资、工伤、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指导企业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变不合时宜的用工观念和用工标准。其二,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其三,加强信息服务,畅通劳动者求职就业的渠道。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使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前,在县乡免费得到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服务;进城求职期间,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得到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其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方式,实现经济和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新机遇。东部地区要率先升级,向高新技术发展。中西部地区要结合产业的梯次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来源:互联网
热门推荐